我的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掌上集购网

集购网客户端

客服服务
交易时间:工作日 9:00-17:00
您好,欢迎来到农产品集购网!

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

2015-06-19

0评论

分享给朋友:

一、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宏观背景

  (一)外资进入前提:食用植物油供给长期不足、市场和利润空间巨大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问题由来已久,在农业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油料生产与其它非粮食作物一样让位于粮食生产。1978年全国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只有177万吨,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只有1.6千克[1],城市居民食用植物油凭票供应。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精炼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3433.4万吨[2],加上不需进入加工厂精炼的净进口食用植物油445.9万吨[3],依此计算,2009年全国食用植物油的实际供给水平达到了3879.3万吨,1978-2009年食用植物油的年均增速达到10.5%。而同期含大豆在内的国内油料产量(图1)年均增长率仅为4.2%。因此,中国食用植物油料(图2)和油脂(图3、图4)的进口量逐年增大,200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经下降到46.8%,至2009年进一步降低到35%[4]

  如此悬殊的食用植物油供求状况,必然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利润潜力,要满足中国食用油需求,基本选择途径只有两条,或者进口油料或油脂以及这二种实物进口形式的任何组合;或者控制油料油脂进口、扩大国内油料生产,但这一方案面临着中国农业资源限制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棘手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应需扩大国产油料供给的话,严控油脂或油料进口就会形成巨大的国内外差价,使国内油脂行业产生暴利,从而损害国内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畜牧业、食品业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并且极可能引发油脂走私和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因此,进口食用油料或油脂就成为满足人民需求和利于下游产业发展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中国食用油的长期供给不足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这些现状为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外资首先以贸易方式起步进入中国食用油料油脂产业,1995年后中国油料油脂进口量迅速扩大,2009年折合植物食用油(油料折油)的进口量已经扩大到了1839万吨[5]

  

图11990-2009年中国油料(含大豆)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油料(不含大豆)产量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的大豆产量数据计算所得。

  

图2 1995-2009年中国食用油籽进口量变化情况

  

图3 1995-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净进口量变化情况

  

图4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构成

  数据来源:根据《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0》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二)外资进入助推:中国加速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虽然中国植物油供给不足问题长期存在,但1989年以前中国一直实行抑制国内消费、出口油料的政策;1989年中国转变为植物油脂(油料折合油脂计算)净进口国。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大规模地积极引进外资,尤其是提供大量的优惠措施甚至超国民待遇吸引海外来华投资,而这些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国企业处于了不利的竞争地位,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良机。

  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进一步从信息环境到法律环境、从经济市场环境到政治外交环境、从观念舆论环境到人力资源环境提供了有利于外资进入的条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在物质条件方面为外资进入提供了更好的交通运输、电力能源、信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更有利的金融、外汇、投资等政策环境,大大方便和鼓励了外资的进入。

  而中国“入世”时在油籽和植物油进口上承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其中在入世议定书上正式承诺对大豆豆粕进口实行单一化关税管理,大豆进口关税仅为3%,在2002-2005年过渡期对食用植物油进口实行配额管理,配额内关税只有9%,逐年扩大进口配额和非国营企业配额,2006年1月1日起依约取消食用植物油关税配额,改为单一关税管理。口岸门槛的大幅度降低对外资进入中国油脂加工业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二、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的概况

  (一)外资[6]进入

  总体上说,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脂产业经历了从贸易进入扩展到加工进入这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前,外资进入以贸易方式为主,即以对华出口食用油料或油脂为主,如美国嘉吉公司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就开始进行对华贸易;邦基公司1998年在中国设立贸易代表处;只有益海嘉里于1989年就开始在深圳建厂进入食用油加工业,其他主要外资在中国食用油料油脂领域中基本上是贸易商的角色。

  2004年,中国食用油脂行业在国际大豆贸易市场上遭受了称之为“大豆风波”的严重打击,数百家大豆加工企业破产,更多的食用植物油企业濒于破产或处于困难境地,这使外资获得了进入中国食用油脂加工业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瞅准中国食用油脂业的长期利益,迅速出手,或收购兼并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或建立自己的食用油加工厂,开始完成他们在中国食用油脂行业中从供应商角色向生产商角色的转变。如路易达孚公司2005年底开始在锦州建设60万吨大豆项目,由此进入食用油加工业;嘉吉公司从2005年开始通过一系列收购和新建油厂进入中国食用油脂加工;邦基公司2005年开始主要通过收购的方式正式进入食用油加工业;新加坡来宝集团2006年年初完成收购国内第一家大豆压榨和精炼厂进入食用油加工业。早已进入食用油加工业的益海嘉里更不会放过这发展壮大的难得良机,2006年12月底,丰益国际集团以27亿美元收购了原嘉里粮油公司的全部股份,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原益海集团合并,同时收购了美国ADM公司持有的原益海集团的全部股份,由此形成了新的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益海嘉里),一举赶上中国食用油脂加工领域的霸主中粮集团,并立成为中国食用油加工业的双雄。由此,开启了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食用油脂加工业的局面。

  经过短短5年的大举进入,到2009年底,进入中国食用油脂加工行业的外资企业[7]达到93家,但其中绝大多数分属于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基(Bunge)、嘉吉(Cargill)、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来宝(Noble)、国际丰益(益海嘉里Wilmar)六家外资集团旗下。

  如果仅以企业数量来衡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并不能看出外资进入的高速度。从1989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到2009年也只发展到93家,经过20年的发展,外资食用油脂企业的数量仅仅只占到中国“入统”[8]食用油脂企业的7%。

  但如果从产能、实际压榨量等技术指标看,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外资进入是相当快的。以食用植物油领域最重要的大豆为例,2000年外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的产能占全国的9.3%,2007年则上升到36.1%,2009年回降到29.5%,但豆油精炼产能比重达到47.1%。2000年外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实际的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9%,2007年上升到48%。

  (二)当前外资地位[9]

  从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数量看,2009年全国 “入统”企业1321家,其中外资企业93家,仅占“入统”企业总数的7%,但外资食用油脂企业主要以大型企业和超大型企业为主,日加工能力在400吨(250天工作日计算,年产能在10万吨)以上的269家食用油企业中,外资企业占到22.3%;日加工能力1000吨(250天工作日计算,年产能在25万吨)以上的123家超大型食用油企业中,外资企业占33.3%。

  外资食用油加工企业数虽然只占到7%,但其在食用油加工产业中的地位、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却十分醒目。外资企业的资产总值占41.7%,从生产能力看,外资企业处理油料的能力(设计产能)占全国油料处理能力的25.8%;外资企业规模大,油脂精炼能力强,其精练能力占到全国的36.6%。在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中,外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30.9%,比国内同行业平均值14.8%要高一倍多;外资企业的食用植物油实际产量占45.2%、工业总产值占47%、工业增加值占51.1%、产品销售收入占48.3%、利润额占50%、纳税额占57.9%。

  至2009年底,外资已经成为中国食用油加工领域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六大外资集团均为国际食用油行业大鳄,极大地掌控着国际食用油料贸易的供给来源,从而使得他们掌握着世界油料油脂定价权。凭借对牢固的食用油料供给掌控、雄厚的集团实力和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六大外资集团承受的市场压力和风险远远小于普通食用油加工企业,而其抗风险能力却远远大于普通食用油加工企业,在中国食用油加工领域占尽竞争优势。

  三、外资进入后的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

  (一)进出口贸易

  1989年以前,中国是植物油脂(油料折合油脂计算)的净出口国,1989年转变为净进口国。1995年以来油脂和油料(特别是大豆)进口逐渐扩大,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油脂和油料(特别是大豆)进口迅速扩大。至2009年油脂和油料(特别是大豆)达到1839万吨(油料折合油脂计算)。

  外资在中国迅速扩大的油脂油料进出口贸易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至2009年外资在中国油料和油脂进口中已经占有半壁江山,成为中国油料油脂进口的主要力量之一。以进口扩张最迅速的大豆为例,2009年外商独资企业进口大豆1815.5万吨,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2.7%;在当年十大大豆进口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有6席。食用植物油主要进口种类的棕榈油更是处于外资企业绝对掌控的状况。在食用植物油出口方面,外资具有掌控地位,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的出口交付值中,外资占有61.1%(图5)。

  当然,油脂和油料进口的扩张不能完全归咎于外资进入,因为一国的进口趋势和规模主要是由本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需求所决定的,而与企业性质关系不大。这一判断的典型证据是中国的石油进口,中国石油进出口基本上是国家垄断的,进口依存度依然超过50%。在油脂油料的进口贸易中,以进口量最大的大豆为例,2004年以前进口大豆主要是由国内企业操作,即使到2009年,大豆进口总量中内资企业进口量仍占六成。但外资的进入,改变了进口商结构、加快了进口规模扩大速率、复杂了外贸操作手法、加剧了进口竞争程度,外资在食用油料油脂上的进出口地位和方式大大增加了中国食用油政策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

  

图5 2009年中国前十大大豆进口企业及其进口量(万吨)

  注:2009年中国前十大大豆进口企业大豆进口量达到1843万吨,占当年大豆进口总量的43.3%。在前十大进口企业中,外资企业6家,分别占据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和第八的位置;国有企业2家,分列第四和第七位;国内私营企业2家,分列第九和第十位。

  (二)加工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油料油脂加工业以来,中国食用油脂油料加工领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第一,中国食用油加工业的传统布局发生了变化,世界的食用油加工布局也因中国而发生变化。传统上,东北4省(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食用油加工区。由于国内食用油料油脂供给不足,南方市场不仅对食用油有巨大需求,而且南方庞大的畜牧业对油料压榨后的饼粕也有巨大需求,加上沿海地区十分适合低成本的海运,因此,经济合理的进口选择是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方建立食用油加工厂。益海嘉里1989年进入中国食用油加工业所建设的第一家企业就选择在广东深圳。此后,一大批外资和内资食用油加工企业从北方的大连、秦皇岛起沿海向南到广西拔地而起。这一选择的最终结果是从北向南的沿海地区形成了密集的食用油加工带(特别是豆油压榨)。从而改变了中国以往的食用油加工厂分布格局。随着中国食用植物油需求的增长,东北4省(自治区)的食用油加工企业占全国的比重曾从1995年17.8%上升到2001年的28.8%,但随着沿海地带食用油加工企业的发展,2009年东北4省(自治区)的这一比重已经下降到13.1%;东北4省(自治区)食用油企业的销量占全国销售市场的份额也从1995年的28%降到2009年的10.8%。食用植物油的实际产量从1995年占全国的15.4%锐减到2009年的8.5%;东北食用植物油产量最大的黑龙江省1995年产量占全国第五位,2009年仅列全国第九位;2009年东北4省(自治区)合计的植物油产量还不及前三位中一个省份的产量。中国植物食用油加工业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重心南移特征。与此同时,从辽宁沿海向南至广西的11个沿海省份,2009年油料处理能力和油脂精炼能力分别占全国的54.7%和62.2%,实际食用植物油产量从1995年占全国的45.1%上升到2009年70.6%,形成了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重心在由北向南转移,同时,也发生着由中西部向东迁移移至沿海一线的分布格局。油脂加工业分布格局的变化,使中国北方传统主产区大豆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国产大豆基本失去了在长江以南地区的竞争力(图6)。

  

图6 2009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用植物油产量占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0》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中国大规模进口油料油脂不仅改变了中国食用油脂加工企业的分布格局,而且也改变了世界食用油脂加工格局。1995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食用油脂加工处理中心之一,到2000/2001年度,中国的油料压榨量居世界第三;到2002/2003年度,中国的油料压榨量已居世界第一,占当年度全球主要油料压榨量的19.2%[10],2010/2011年度进一步提高到23.8%[11](图7)。

  

  图7 2010/2011年度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植物油料压榨量占比重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油料报告:世界市场和贸易》2010.12。

  第二,中国食用油脂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发生了改变,食用油脂加工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且迅速向国际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2009年全国“入统”食用油脂加工企业的年处理油料能力已超过1.1亿吨、年精炼油脂能力达到3400万吨。全国“入统”食用油脂加工企业年处理油料平均产能规模由2000年的1.1万吨提高到2009年的8.3万吨,年精炼油脂的平均产能规模由2000年的0.3万吨提高到2009年的2.6万吨。日处理能力超过1000吨的超大型食用油脂加工企业达到9.3%。年产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达到71家。2006年全世界日处理油料超过6000吨的特大型油厂有11家,其中5家在中国;至2010年,全球排名前十的超大型食用油加工厂,有8家在中国。

  由于食用油加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食用油加工企业的集中度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企业。从前10大企业产量占本行业“入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看,2005年大米加工企业的前十位集中度为8.5%、小麦加工企业为17.8%,但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达到42.3%,2009年该值进一步上升到50%。

  第三,中国食用油脂加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油料处理能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油脂精炼方面基本上是单机日处理50吨原料的规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采用日处理量为200吨植物油的碟式离心机。在油脂加工工艺中,过去一直采用厢式压滤机或板框过滤机来实现固液分离,该工艺劳动强度大、操作繁琐、耗费滤布、油脂因暴露于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变质等缺点。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性能优越的立式叶片过滤机等。以大豆制油为例,过去中国大豆制油基本上采用压榨法,现在广泛采用具有高提取率的浸出法,同时将水剂法、水酶法、膜分离等先进技术用于榨油工艺中。中国的食用油加工技术已处于世界前列,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在中国。

  第四,延长了产业链、丰富了产品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产业科技竞争力。从植物油质量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因技术落后、工艺简陋,加工出来的食用植物杂质多、油烟大、杂味重。随着外资的进入,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中国食用植物油的品质不断改善,从“入统”企业一级植物油的比重看,2001年为18.7%、2004年达到36.4%,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61.4%。中国的油脂加工业在获得食用油、高温粕这些初级产品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出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磷脂、低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皂甙、天然VE、蛋白肽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加工领域的变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民需求作用的结果,也是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激烈竞争的结果。外资对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领域的进入大有席卷之势时,给内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但内资企业在严酷的竞争中,通过向外资企业学习和模仿,迅速跟进完成了企业规模、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升级,特别是油脂行业在经受过2004/2005年的重大打击后,内资企业数量在逐渐回升,特别是“入统”国内民营油脂企业数量由2004年的643家增加到2009年的1121家,同期国内民营企业数的比重由72.2%提高到84.9%,日加工能力400吨以上的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国内民营企业占到68%。

  (三)流通和消费

  外资企业进入后,带来了一些新的消费观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益海嘉里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带来了小包装(5升及以下的食用油包装)的概念。1991年,第一瓶金龙鱼牌小包装食用油上市,引发了中国食用油消费观念的革命,国内消费者对食用油携带不便、油腻环境的固有看法被清洁卫生、携带方便的新看法所替代,同时也改变了不少家庭的食用油消费习惯,甚至很多家庭里再也见不到曾经必不可少的油罐油碗。2002年外资企业又在国内推广“调和油”概念,引领消费者关注食用油的营养成分调配。在这种食用油营养搭配的理念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食用油品种类和品种的不断丰富,涌现出了玉米胚芽油、山茶油、米糠油、葡萄籽油、亚麻籽油、稻米油、谷物多DHA植物调和油、深海鱼油调和油等一系列新产品。

  外资的进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营销模式。中国食用植物油传统营销特征是大桶运输、散装销售、有产品等级、无产品品牌。外资进入在产品营销方面带来了食用油小包装营销、品牌营销等模式,既方便又干净。今天,食用植物油流通领域已经普遍实行了小包装,并且这一营销方式正从小包装油扩展到小包装大米和小包装面粉上。在品牌营销上,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合作率先创立了“金龙鱼”这一食用植物油品牌,从而引发了中国食用植物油产品的品牌浪潮。在食用植物油方面出现了益海嘉里“金龙鱼”、“香满园”、“胡姬花”、“元宝”、“口福”,中粮集团的“福盈门”、“口福”,鲁花集团的“鲁花”,三河汇福粮油集团的“汇福”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食用油品牌,以及一大批区域性食用油品牌。与其他农副产品相比,食用油品牌发展最快、品牌的全国性影响也最显著;而中国很多农产品依然还是以地域名称作标志,比如西湖龙井、赣南脐橙、烟台苹果等,很多农产品品牌依然局限于很小的区域范围,未能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在农产品领域中,食用油之所以能在品牌发展上走在前面,外资进入带来的概念更新和营销更新以及其后内资企业学习式跟进、内外资企业竞争激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通和消费领域的变化结果是提高了消费质量和品位。在食用油种类上,已不仅仅停留在普通食用油的概念上,逐渐细化为高级烹调油、煎炸油、色拉油、营养及风味调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以及其他专用油脂,更适合于煎、炒、烹、炸、凉拌多种烹饪手法以及食品加工业的专门化要求。

  (四)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

  由于国内外食用油脂企业在管理运营和市场运作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异,外资企业的进入给国内食用油行业的企业经营者带来了极大冲击,内资企业在这方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通过血的教训得到的,2004年“大豆风波”导致国内大批油脂加工和贸易企业的破产,换来了国内油脂企业经营者们对市场风险和期货交易方式等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以往国内绝大部分油脂企业的经营经验主要是狭义的产品质量和成本,外资进入使得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深深体验到外资企业的整体化运作,以及外资油脂企业如何利用国内外各种市场、原料控制、物流等来规避风险和在风险中盈利,如何在合资不控股的情况下获得定价权和原料采购权。同时,国内企业也体会到自己在信息收集和分析、融资能力、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国内油脂企业加快了学习与模仿过程,并且走出去建立全球战略的整体化运作链,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在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海外原料供给基地和物流链。

  在投入产出、资源利用等方面,内资油脂企业与外资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9年“入统”外资企业的亿元工业增加值的水耗比内资企业要低20%,亿元工业增加值的溶剂消耗只有内资企业的1/5;资产利税率比国营油脂企业约高20%、比民营油脂企业约高60%。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最近2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生了巨大的改观,突出表现在油脂油料的大规模进口;加工领域的企业布局、规模结构、产业集中度、技术升级、产品种类与质量;流通消费领域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营销模式和品牌发展;企业经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出现这些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性,但外资进入带来的冲击和竞争无疑加快了这种发展变化的速率,从而大大缩短了这些发展变化的进程时间。

  在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变化中,外资企业进入的作用主要是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生存压力迫使内资油脂加工企业进行模仿型学习和竞争中跟进。虽然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内资企业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内资企业在竞争中迅速跟进和创新,终于在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同时也提升了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的总体水平,并且已开始走向国际化。

  社会上一直流传外资企业(特别是ABCD四大外资集团或加上来宝和国际丰益的六大外资集团)垄断了中国的食用植物油行业,但大量的行业统计和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外资企业在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某些环节比如油脂精炼占有重要地位,但总体上说,内资企业占据着食用植物油行业的多半江山,特别可喜的是,内资企业最近两年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外资油脂加工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迅速的扩张,尤其是油脂精练能力在短期内迅速占到全国的36.6%,加上外资企业在国际油脂原料供给方面的绝对控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由此引起国内多方对中国油脂加工产业安全的极大担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担心供给量和价格的稳定性。食用植物油的供给关系到无数消费者的民生,而外资企业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为此担心外资企业如此高启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会影响销售市场上食用油供给量的稳定性、价格的形成与稳定,担心可能出现市场垄断从而引发和加剧的不公平竞争;二是担心大规模进口油料油脂打压上游生产油料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大豆这一主要油料生产的衰亡;三是担心在外资面前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总之,引发和加剧着国内方方面面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的极大担心。但对于这一产业安全性的分析和评估,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实践论证、或是评估方法上尚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待明晰之处,需要在完整的理论认识、更充分准确的信息和更客观合理的评估方法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以得出客观真实的判断。

  一些人认为,外资企业不利于中国增加就业机会。依据“入统”油脂企业的资料,以万吨产能计算就业人数,国营企业、外资企业、国内民营企业三大类企业的雇佣人数分别是10人、7人和13人。这与外资企业平均规模大、技术构成高有关。在工资上涨的环境中,这也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启示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与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外资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仅仅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学会全球竞争,并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从中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历程看,外资企业的进入虽然给内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给政府的政策调控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给公众带来了产业安全的担忧,但在企业层面上,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国内民营企业、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方面都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内资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整体化运作链和国际化运作连,明显提高了自己的企业管理和运作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从经济视角的整体而言,这有利于中国总体福利的增加,对中国油脂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外资进入不仅仅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是促进中国国内产业升级发展的机遇、更是促使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机遇,必须牢牢把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府如果能充分利用国际许可的各种规则来支持内资企业的发展,则可以大大减轻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依据国际规则来支持内资企业发展应当在未来发展中予以重视和切实安排。

  在越来越复杂且多样化的全球化中,资本交融已经是一个趋势,所以企业控股状态会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业股权现象日益普遍,因此,外资和内资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复杂,作用也将越来越难以区分,产业链环节生死与共的观念会替代谁控制谁的概念,因此,如何有利于提高国内就业、提高国内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税收和国内企业发展可能应当成为更重要的话题。

  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企业实际开工率很低,政府应当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和外资投资政策,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规模,以避免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

  社会各方对中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具有极大的担心,为了对食用植物油行业做出客观公正的产业安全评估,需要收集数据和信息,专题开展产业安全评估工作,但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对食用油脂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的信息却严重缺失。无论是从完善中国对内外资企业的统计工作角度,还是为政府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和宏观政策调控角度,都应当加强对内外资企业的监管,强化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内外资企业应当实施进口原料通报制度、储备报告制度以及外资企业基本信息和重大变动监测等统计制度。

  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食用油脂产业上获得了成功,目前正将这种成功模式复制到谷物产业,这对事关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谷物产业如何成功应对挑战是一项意义深远和必须取胜的任务。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农产品集购网16988-全国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白糖、油脂、玉米、大豆、小麦、棉花、豆粕】 免费资源发布、采购对接;报价-下单看行情;灵活、便捷更省心; 点击前往报价,查看大宗农产品行情 http://www.16988.com



评论 登录

验证码: 点击更换验证码

最新评论

更多

相关新闻

实时行情 更多

    产品 交割地 成交价
    (元/吨)
    成交量
    (吨)

相关推荐